距离开幕还有:
00 00 00 00
全方位涵盖金属冶金铸造产业链
行业新闻 » 这五年,江西推进新型工业化看到新气象、迈上新台阶

微信图片_20250827085522.jpg

自2021年起,我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保持在万亿元以上,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13万亿元、居全国第13位,今年有望达到1.2万亿元左右......

8月26日上午,“辉煌‘十四五’‘赣’出新精彩”系列新闻发布会:“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呈现新气象新闻发布会在南昌举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应炯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谢志锋,上饶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解鸳,抚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尧刚,修水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婕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发布会由江西省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徐承主持。

微信图片_20250827084315.jpg

应炯在作主发布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强调“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2023年,总书记亲临江西考察时指示我们“江西要强起来,工业必须强起来”。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工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坚定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十四五”确定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良好,新兴工业大省地位更加稳固,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看到了新气象、迈上了新台阶。


这五年,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我们锚定新型工业化,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导向,高效统筹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工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最大亮点。一方面,工业规模能级更高。自2021年起,我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保持在万亿元以上,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13万亿元、居全国第13位,今年有望达到1.2万亿元左右。“十四五”前四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今年1-7月增长8.2%、列全国第9位;规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保持在4万亿元以上。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超五成,工业投资对全社会投资增长贡献超六成。另一方面,工业发展质效更好。2024年,我省制造业发展综合质效指数首次挺进全国前十、列第九位。“十四五”以来,全省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显著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平均水平,今年1-7月分别增长12.6%、1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2.6%、34.3%,今天的江西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五年,全省产业现代化建设向上向好

我们坚持扬长补短、固本新兴,以深化实施“1269”行动计划为牵引,大力推进重点产业链群融合发展。一是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接续开展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改、“千项技改、万企升级”行动,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有色金属产业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9242.6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2000多亿元,今年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十四五”以来,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保持在40%以上。二是新兴产业“新苗成大树”。先后出台锂电新能源、特色装备、医药、LED等产业专项支持政策,“一链一策”加快优势新兴产业“强筋壮骨”“扩能提档”。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省首个万亿元产业并已连续三年站稳万亿级台阶,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1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翻番。新能源产业增长态势良好,形成了较完整产业链。航空产业融入长三角大飞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三是未来产业“种子育新株”。在全国较早制定出台《江西省未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印发《江西省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前瞻细化布局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生物、未来健康、未来显示、未来航空等细分赛道,力争在优势领域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这五年,全省工业发展新动能活力澎湃

我们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大力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明显加快。一是技术创新提效。打造了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催生了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等一批“江西造”重大创新成果。累计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突破1000家、达1018家。二是数字赋能提速。省委、省政府高位部署,省市县联动、点线面发力,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实现全覆盖。获批国家“一图四清单”试点省、国家数字化供应链贯标试点省等,南昌、九江、上饶先后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全省超1.6万家企业启动数字化诊断,1.2万家企业实施改造,9100余家完成首轮改造,累计培育国家“数字领航”企业7家、国家5G工厂36家。三是绿色低碳提质。稳妥推进有色、建材、钢铁、石化等重点工业领域碳达峰,从源头、过程、末端全链条推行绿色生产,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我省培育国家级绿色园区数量居全国前列,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幅、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数均居全国前列。


这五年,全省工信治理能力体系更趋完善

我们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盯紧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着力构建一体化的政策规划体系、法规体系和工作体系。在政策规划体系上,省委、省政府接续出台江西省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1269”行动计划、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等系列纲领性文件,不断强化新型工业化战略指引。工业强省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和各地,围绕工业发展重点纷纷积极制定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在法规体系上,省人大常委会在全国较早颁布《江西省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填补了我省制造业地方性法规的立法空白,先后制修订《江西省无线电管理条例》《江西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增强法治护航新型工业化。在工作体系上,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行“链长+”“链主+”工作模式。每年召开工业强省推进大会,优化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提升工业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估,全省上下更加凝心聚力加快新型工业化。

风雨兼程路,砥砺再出发。“十四五”期间,江西推进新型工业化跑出了“加速度”,进入了“新方位”。展望“十五五”,我们将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工业强省战略不松劲,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主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业强省,努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更多力量。


江南都市报记者:刚刚听了应厅长的发布,深刻感受到“十四五”江西工业“压舱石”地位更加凸显。在突出的特色亮点成果方面,能跟我们再具体介绍一下吗?

应炯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十四五”以来的这五年,是江西工业从“传统制造”转向“先进制造”的重要阶段,我们用“链长制”串起产业链群,用“数字化”赋能重点产业,用“好环境”滋养企业群体,绘就了江西制造业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一是产业集群能级跃升。出台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专项政策,构建梯次培育集群发展体系,全省培育万亿产业1个、千亿产业14个,拥有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铜基新材料、大飞机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打造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3个、居全国前列,通过集群竞赛评定9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省级产业集群总数达到118个,其中过千亿集群5个、过500亿产业集群16个,较“十三五”末增加3个、10个。

二是优质企业竞相涌现。坚持强龙头、育中小、扶微弱,开展链主企业对标世界一流活动,出台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集成性政策,不断壮大优质企业群体。培育省级链主企业达到84家,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7家、8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超4000家、达416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达7723家。截止2025年6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279户,其中营业超千亿元企业3家、过百亿企业45家,中国稀土集团成为首个将总部落户在江西的中央企业。

三是产业技术创新深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运用“揭榜挂帅”机制实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117项,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催生了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等一批“江西造”重大创新成果。例如:稀土行业的“无铵开采提取”新工艺水平全球领先,粘结钕铁硼磁粉生产技术打破美国垄断;新钢集团成功轧制全球最薄宽幅无取向电工钢、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孚能科技掌握国内三元软包动力电池技术创新主导权,等等。

四是江西制造品牌更响。出台质量基础设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24条,支持462项“赣出精品”应用推广、扩大影响力。例如:联创电子运动相机镜头年出货量占全球70%,欧菲光指纹模组年出货量全球第一。南康家具产业集群通过“智能工厂+跨境电商”模式,成为全国首个“实木家具出口基地”,“南康造”家具出口量连续三年全国第一。景德镇陶瓷产业通过“文化+科技”融合,艺术陶瓷全国市场占有率超60%。

五是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全省制造业区域竞合发展、行业差异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南昌都市圈省级产业集群总数达到44个,占全省的34.9%,吉安、上饶先后获评获评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十大成效明显市,景德镇入选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南昌县、贵溪市等一批“全国工业百强县域”加速崛起。全面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西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制造业协同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成功举办2025年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江西)活动,世界VR产业大会成为江西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名片。

微信图片_20250827084522.jpg

人民网记者:江西的“1269”行动计划备受瞩目,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是该计划的核心落脚点。请问,相较于传统园区发展模式,在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上,江西开展了哪些特色工作?

谢志锋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我省自2014年开始,就以县(市、区)、开发区为依托,开展集群培育认定和动态管理,已累计培育118个省级产业集群,2024年营收3.6万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的82.2%,其中过百亿的有104个,实现了“百群百亿”目标。今年上半年,省级产业集群实现营收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71%,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超过85%,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

与传统园区发展模式相比,我们在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上,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集成。与中央决策部署和产业政策同频共振,先后出台江西省产业集群提能升级计划、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西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统筹全省各地资源优势编制“四图五清单”,分产业链明确发展主阵地和联动区,形成区域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制定集群运行监测、分类培育、动态管理等措施,推动集群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动提质升级。按照“抓点、连线、扩面、健体”的工作要求,围绕做强龙头企业、提升产业链条、做大园区载体、健全市场体系的思路,推动集群提升发展能级。118个省级产业集群汇聚规上工业企业8436家、链主企业7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981家,创新平台数量1365个,均在全省占比达到2/3以上。

三是实施培优培强。对标先进性标准,积极开展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工作,连续5年指导稀土、铜、航空、光伏、锂电、电子信息、家具等优势特色集群以赛促建。2022年,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成功创建,实现我省零的突破;2024年,鹰饶抚昌铜基新材料、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再次入选,全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总数达到3个。同时围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导推荐了13个县域特色优势集群成功上榜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四是构建培育体系。聚焦“1269”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指导各地因地制宜集中资源发展1-2个重点集群,加快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构建产业集群梯度培育体系,建立国家、省级、市级集群目录和协同推进机制,按照“五个一流”标准(一流创新能力、一流先进制造能力、一流企业群体、一流产业生态、一流集群治理能力)和“六个一”建设模式(一个集群促进组织、一个产业联盟、一批链主企业、一个制造业创新中心、一支产业基金、一个现代产业学院或产教联合体)部署集群建设。

五是完善治理水平。推动集群促进组织建设,开展沟通交流、政企对接、协同创新、开放融合、自律规范等服务,加快形成以市场机制为纽带、第三方专业化力量为主体的集群发展模式。持续优化产业链发展生态,提升产业链上下协作水平和配套能力。今天,产业集群已成为我省产业发展的承载主体,汇聚了全省工业的发展精华,打造了南昌高新区光电及通信、贵溪铜及铜加工、南康家具等一批生态优势凸显的产业集群标杆经验。

微信图片_20250827084651.jpg

江西卫视记者:我们注意到,“十四五”以来,上饶工业经济发展比较亮眼,能否介绍下上饶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解鸳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工业是经济发展的脊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上饶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四五”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咬住“工业挂帅”不放松,致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制造业强市,工业发展取得了四个方面明显成效。

一是工业总量再上新台阶。“十四五”以来,全市规上工业营业收入从3632亿元增加到6261亿元,年均增长18.1%,总量“四年进四位”、跃升到全省第2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17个季度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发展势头强劲。先后入选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十大地市、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连续七年获评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考核先进设区市。

二是产业升级再上新层次。我市制造业门类齐全,拥有完整的31个行业大类,深入实施“1269”行动计划,构建了以有色金属、光伏新能源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十四五”以来,光伏新能源产业成为全市第二个千亿级产业,入选全国百强产业集群、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有色金属产业营收实现翻番、突破2600亿元,铜基新材料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光电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活力迸发,今明两年有望成为全市第三个千亿级产业,其中光学元器件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增12个省级产业(特色)集群,总数达到21个,产业发展更加集聚。

三是企业培育再上新规模。光伏组件累计出货量全球第一的晶科能源,成为我市第一个千亿级企业,营收总量列全省民营企业第1,被评为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十四五”以来,我市新增百亿级企业6户;新增上市企业5家,总数达13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96户,总数达2316户。加速智改数转,培育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1户、国家级5G工厂10个,均列全省第1。

四是平台建设再上新水平。“十四五”以来,国家级上饶经开区营收从1041亿元增长到2580亿元,在全省开发区排名从第6升至第2。新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上饶综合保税区等2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大平台。先后在上海、杭州等地建立“双向科创飞地”,打造“研发在长三角、转化在上饶”的模式,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到1.91%,在全省排名跃升至第三。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实施省市“1269”行动计划,聚焦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产业加速布局,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打造制造业强市。

微信图片_20250827084810.jpg

凤凰网记者:“十四五”期间抚州高新区在特色装备制造领域的成长引人注目,能否介绍一下,抚州高新区在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上有哪些亮点及成效?

尧刚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十四五”期间,抚州高新区紧紧锚定全省“1269”行动计划,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培育高端精密制造产业,2024年获批全省特色装备制造产业试验区。主要特色亮点有:

一是全篇谋划,产业发展向“新”而生。近年来,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带来了新能源汽车核心精密零部件巨大的市场需求,我们以此创造性开辟了高端精密制造产业发展新赛道,引进了中志精密等一批高端精密制造企业,已实现竣工投产3个,年底还将新增6个项目,全力打造从铝合金到镁合金,从熔炼模具到锻造轮毂加工,从电机到机床,从原材料到整机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

二是科技赋能,助推产业向“高”而攀。我们始终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积极搭建“高校—企业—资本”对接平台,联合大院大所打造高端精密制造研究院。中志精密联合佳时特、华中数控等9家单位成功申报了国家科技重大项目04专项,实现全省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并以此为契机,启动了中志精密二期涡旋示范线项目,推动实验室技术不断转化为市场化产品。

三是做足保障,支撑产业向“优”而进。我们持续推进科技金融改革,不断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成功发行了规模4亿元的科创债,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益企成长”、投贷联动等业务,构建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体系。同时针对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方面出台了产业扶持政策,今年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88%。联合高校开设了“订单班”“企业班”,打造“双师型”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培育产业人才4000余人,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微信图片_20250827084917.jpg

经济晚报记者:我们了解到,修水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十四五”期间在全省率先打造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模具特色产业集群。请问,修水县具体有哪些特色做法?

刘婕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近年来,修水县以“大山沟里搞工业,石头缝里建工厂”的韧劲和拼劲,全力克服区位劣势,咬定模具首位产业不放松,以“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恒心,尽心竭力抓招商、推项目、壮集群,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积累,成功走出了一条山区工业破茧蝶变新路径,具体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同频共振,盯紧链主企业。我们抢抓东部沿海模具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修水机械制造产业基础优势,靠前对接国内模具行业龙头企业,精准把握企业降本增效、扩规提质的迫切需求,站在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量身定制互利共赢方案,通过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抱团发展,培育更具竞争力的模具数字产业集群,促成模具数字产业园项目顺利实施,构筑了模具产业转型发展坚实支撑。

二是突出创新引领,打造共享平台。我们着眼解决模具企业“小微、非标、离散”痛点问题,创新实践“链主+共享平台+配套企业”发展模式,通过“订单+产能+经验+技术+供应链”共享,多维度降低企业共性成本,促进企业精细化分工,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链主企业中泰集团牵头组建模界荣耀平台公司,投资20亿元建成研发、设计、制造、装配、冲压、检测六大共享平台,同时配套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数字赋能平台,积极推广集中采购、智能设计、自动化生产线、人才数字化实训,全过程支持企业降本增效、转型升级,实现设计效率提升40%、制造周期缩短15%,有效增强了对中小模具企业的吸附力,目前全县集聚了68家模具产业链企业,初步形成从研发设计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条。

三是做实服务保障,营造最优环境。我们用心用情用力为模具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服务保障,开设模具产业“一链办”专区,利用短短11个月的时间建成52.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推动全省第一支省市县共同组建的5.125亿元模具产业基金落地运行,创新推出“模具贷”专属金融产品,在修水中等专业学校开办“模具订单班”,联合九江职大成立模具智造产业学院,定向培养模具行业技能型人才,真正做到让企业在修水轻装上阵、发展无忧。今年1-7月,全县规上模具产业营收达30.91亿元,同比增长45.4%。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建设中部地区模具成形装备智能制造重要基地的目标,按照模具产业链营业收入三年突破100亿元的战略规划,集中精力壮集群、提质效,努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典型范式”。


来源: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