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南昌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五年来,南昌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定制造业立市,工业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量质齐升,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
产业标杆引领彰显城市产业力量
为精准把握发展新机遇、主动应对转型新挑战,加快构建现代化新型工业体系,南昌“十四五”时期先后印发《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与《南昌市新型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规划纲要》将先进制造业作为核心方向,明确打造“4+4+X”新型工业产业体系;《南昌市新型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则细化实施路线图,提出“国际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球VR示范应用第一城”四大定位,以“高端突破、转型提质、特色引领、开放承接”统筹发展路径。
在VR领域,“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检测实验室”近期揭牌,标志着江西在虚拟现实检测领域实现“从无到优”的关键突破,填补省内XR全链路检测空白。这一“家门口”的检测平台,不仅为企业缩短检测周期、提升约30%研发效率,还能提供“研发—量产—出海”全周期支撑,依托权威背书助力企业产品“走出去”。
资料图
眼下,2025世界VR产业大会已进入倒计时,这场以“VR+AI开启数智未来”为主题的全球盛会将于10月19日在南昌开幕。自2018年大会永久落户以来,南昌经过多年发展,本土VR核心企业及重点创新平台的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作用稳步提升,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2024年全市VR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871亿元。
资料图
不仅如此,2025南昌飞行大会也将于10月底启幕。作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南昌曾创造新中国第一架自制飞机、第一架多用途运输机等“8个第一”,航空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血脉。依托南昌航空城现有产业基础,大会将为航空产业集群升级赋能。2024年,全市航空产业营业总收入达918.3亿元。
重点产业的突破,直接转化为经济指标的“稳进领跑”。2021—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稳健,增速分别为11.4%、6.0%、4.2%、10.2%,预计2025年增速约8%,五年年均增速约7.95%,顺利完成年均增长7.5%的目标,制造业占全市GDP的比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达7170.9亿元,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工业用电量增速等重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产业影响力日益提升。南昌作为工业大市获工信部点名表扬,连续4年获评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设区市。中国产业转移大会(江西)、世界VR产业大会、南昌飞行大会等重量级会展平台成功举办,城市产业影响力持续增强。
数智赋能转型激活产业新动能
数智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南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2023年年底,南昌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全省提供“南昌样板”;2024年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启动后,南昌持续深化“千项技改、万企升级”行动,联动“百日攻坚”专项部署,推动“平台注册、入企诊断、改造前贯标”100%全覆盖,累计完成“入企诊断”2166家,“完成改造”企业1053家,如期实现“千企改造”目标。目前,南昌已形成“诊断—改造—标杆”全流程转型范式,南昌高新区、南昌经开区、南昌县、安义县、新建区、青山湖区入选省级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
资料图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记者在方大特钢智慧控制中心看到,巨大曲面屏上实时显示原料物流流转、高炉温度、轧钢进度,“智慧大脑”24小时守护生产脉络。
“这组跳动的数据,代表三座转炉都在运转,每炉钢水的碳含量、温度偏差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方大特钢自动化部信息中心系统集成主管工程师刘虎琪说。2025年,方大特钢成为全省钢铁行业首个通过数字化发展水平L8级认证的企业,“5G+智慧工厂”还斩获“2024全国制造业优秀数智化案例”。
资料图
南昌海立电器的车间里,生产模式数字化:工业机器人精准挥舞机械臂,AGV小车在产线间穿梭,3D视觉系统捕捉产品细节。“过去26名工人30分钟组装一台空调压缩机,现在平均6秒就能完成。”该企业相关负责人王晨介绍,客户订单下达后,MES系统自动下派工单,IWMS系统联动AGV小车精准配送物料,实现“工单—物料—产线”全流程自动化,目前订单交付周期缩短30%、库存周转率提升20%。
这样的转型场景,已融入南昌产业肌理。截至目前,南昌累计培育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1家、省级4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8家,省级“数智工厂”40家,国泰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两年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打造了华兴针织、南昌海立等一批“5G+智慧工厂”标杆,众拓制衣、华兴针织、南昌矿机、江铃控股等4家工厂入选工信部《2025年5G工厂名录》。
集群能级跃升构建多层次发展格局
从单个重大项目,到一条完整产业链,再到产业集群,“滚雪球”效应的背后,是南昌锚定集群化发展的路线图。南昌以链长制为抓手,扎实推进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实现更多“从0到1”“从1到N”的新突破,逐渐形成了以链长制为纽带、链主企业为龙头、“专精特新”企业为配套的协同生态。
资料图
南昌成功打造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医药健康、新材料四大千亿级产业链,每年推进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约400个,其中2024年推进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超500个(全省第一)。电子信息产业2024年全产业链营收额突破2700亿元,较2020年增长超40%;智能终端年产量超2亿台,较2020年增长超50%;兆驰晶显投产即量产,COB显示模组市场份额实现从0到超过50%的飞跃;洲明科技Micro & Mini LED显示和照明生产基地项目落户补齐LED应用短板;凯迅光电成功研发生产的6英寸高效太阳电池外延片填补了国内大尺寸高效太阳电池外延片空白;LED芯片产能全国领先,封装产能位居全国前五。汽车及装备产业2024年营收额超2200亿元,整车出口超12万辆;预计今年整车出口15万辆,较2020年增长8.3倍;麦格纳变速器产量突破150万台,较2020年增长2.7倍;博世电驱动系统项目投产,填补了南昌轻型商用车电驱系统的空白。航空产业体系完备,基本形成覆盖制造、科研、配套、运营等领域的通航产业框架体系,实现C909、C919、C929制造全谱系布局,C909交付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南昌航空城成为全国唯一齐聚三大航空央企之地。新能源产业“聚沙成塔”,产业规模持续突破,电池总产能达37GWh,欣旺达、华创新材、维科电池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赣锋锂电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资料图
依托梯次培育体系,南昌持续完善产业集群布局,积极构建以省级产业集群为主、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支撑的产业集群体系。截至目前,我市已拥有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鹰饶抚昌铜基新材料集群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安义铝型材产业集群,以及15个省级产业集群。
“滚雪球”效应的释放,直接带动经济增长。2025年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8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中,汽车及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链增速亮眼,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8%、17.3%、14.9%,远超平均水平。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城市与企业的双向奔赴。南昌围绕“8810”产业链,用好“提效扩能10%工作法”,实施产业、企业、项目、技术、团队“五位一体”重点培育,促进裂变式扩张;构建“金字塔”企业梯队,壮大龙头企业矩阵,培育链主企业31家,形成百亿级11家、50亿级21家、30亿级33家、10亿级81家的龙头企业梯队;优化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分层筛选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优质企业培育库。“十四五”期间,南昌培育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9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632家,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链主引领+‘专精特新’配套”的共生生态。
眼下,南昌正聚焦未来能源、未来材料等重点方向,依托未来科学城、瑶湖科学岛建设,率先在未来显示、未来航空领域发力,抢抓低空经济新赛道,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立足“十四五”基础,南昌正前瞻谋划“十五五”新型工业化路径,确立“万亿级工业强市”目标,构建“12346”战略框架体系,全力打造世界显示之都、中国航空产业重要集群,推动南昌制造业向规模化、融合化、绿色化、特色化迈进。
来源:洪观新闻